古代印度的“大秦国”:中国移民创建的国家
大秦考之五
在唐代文献中,除了前面说到的三个“大秦”(阿克苏姆王国、拂林、大秦州),还有一个大秦,就是位于当今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的“大秦婆罗门国”。
一
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
“一路自诸葛亮城西去腾充城二百里。又西至弥城百里。又西过山,二百里至丽水城。乃西渡丽水、龙泉水,二百里至安西城。乃西渡弥诺江水,千里至大秦婆罗门国。又西渡大岭,三百里至东天竺北界个没卢国。”
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描述的路线,其中有当今国人熟知的腾冲、丽江。从腾冲出发,往西行1600里,便到了个没卢国。
个没卢国,两《唐书》又作“迦没路国”。
大秦婆罗门国的位置,就在“东天竺北界个没卢国”。
唐玄奘西游天竺时,就到过这个“个没卢国”。在《大唐西域记》、《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》记为“迦摩缕波国”,并且留下了颇为有趣的故事。
《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》卷五:
“经二日,东印度鸠摩罗王遣使奉书,与戒贤法师曰:弟子愿见支那国大德,愿师发遣慰此钦思。……(玄奘)法师辞与使俱去至彼。王见甚喜,率群臣迎拜赞叹,延入宫,日陈音乐饮食花香,尽诸供养,请受斋戒。如是经月余。戒日王……发使语鸠摩罗王:急送支那僧来。鸠摩罗王敬重法师,爱恋无已,不能舍离,语使曰:我头可得,法师未可即来。”
迦摩缕波国的鸠摩罗王听说有一位大唐僧人在本国附近活动后,便派人一再邀请来本国做客。盛情之下,唐玄奘便来到迦摩缕波国,受到鸠摩罗王热情招待。附近有一位“戒日王”,也曾派人邀请唐玄奘。戒日王当听说被鸠摩罗王接去后,立即派遣使臣到迦摩缕波国,要求将唐玄奘送到他那里。鸠摩罗王说:要我的脑袋可以,若想要唐玄奘,那就得等一段时间。
戒日王,是虔诚的佛教徒,佛教史上著名人物。戒日王对唐玄奘的热情,可以说与他的信仰有关,更多的,是为了解有关中国的信息。
但是,鸠摩罗王和他的迦摩缕波国,则与佛教毫无关系。《大唐西域记》卷十:
“迦摩缕波国周万余里,国大都城周三十余里。……宗事天神,不信佛法。故自佛兴以迄于今,尚未建立伽蓝,招集僧侣。其有净信之徒,但窃念而已。天祠数百,异道数万。”
迦摩缕波国“周万余里”,都城便“周三十余里”,显然是一个很大的国家。但是,在这个国家,到处是异教的“天祠”,没有一座佛教寺院。
鸠摩罗王,在《大唐西域记》作拘摩罗王。
鸠摩罗王为什么对唐玄奘如此感兴趣呢?在《大唐西域记》卷十中,他与唐玄奘有这样的对话:
“拘摩罗王曰:‘虽则不才,常慕高学,闻名雅尚,敢事延请。’曰:‘寡能褊智,猥蒙流听。’拘摩罗王曰:‘善哉!慕法好学,顾身若浮,逾越重险,远游异域。斯则王化所由,国风尚学。今印度诸国多有歌颂摩诃至那国《秦王破阵乐》者,闻之久矣,岂大德之乡国耶?’曰:‘然。此歌者,美我君之德也。’拘摩罗王曰:‘不意大德是此国人,常慕风化,东望已久,山川道阻,无由自致。’”
翻译如下。
鸠摩罗王说:本人不才,久闻先生大名,所以冒昧邀请您过来指教我。
唐玄奘说:本人才疏学浅,愧不敢当。
鸠摩罗王说:先生了不起啊,不惧艰险,不远万里,只身一人到异国他乡游学,能有这样的精神,一定是圣王明君教化的结果。目前,印度各地很流行“摩诃至那国”的《秦王破阵乐》,这曲子,莫非就是来自贵国?
唐玄奘说:正是,这是歌颂我国皇上的曲子。
鸠摩罗王说:先生果真来自“摩诃至那国”。我一直仰慕“摩诃至那国”,渴望建立联系,苦于山川阻隔,没办法亲自去啊!
显然,因为唐玄奘是中国人,所以鸠摩罗王对唐玄奘感兴趣。他是希望借此增加对中国了解。
二
鸠摩罗王说仰慕中国,也一再付诸于实际行动。《新唐书·西域传》:
“二十二年,遣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其国,以蒋师仁为副;未至,尸罗逸多死,国人乱,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自立,发兵拒玄策。……玄策挺身奔吐蕃西鄙,檄召邻国兵。吐蕃以兵千人来,泥婆罗以七千骑来,……东天竺王尸鸠摩送牛马三万馈军,及弓、刀、宝缨络。迦没路国献异物,并上地图,请老子象。玄策执阿罗那顺献阙下。”
在唐玄奘到达迦摩缕波国之后不久,贞观二十二年,唐朝使臣王玄策一行平定天竺时,吐蕃出兵千人,泥婆罗派出七千骑兵,鸠摩罗则送去牛马三万和大批的军用物资,配合王玄策一举平定了“五天竺”。
此战之后,与王玄策一见面,鸠摩罗王除了给大唐天子“献异物”,还做出了两件重大的事情:
第一,“上地图”,即奉上版籍,主动对唐称臣;
第二,“请老子象”,即皈依大唐的国教。
《旧唐书·西戎传》有更多记载:
“有伽没路国,……王玄策至,其王发使贡以奇珍异物及地图,因请老子像及《道德经》。”
鸠摩罗王提出“请老子像及《道德经》”。
其实,在此之前,鸠摩罗王曾与大唐使臣李义表有过一场关于“宗教”问题的交流。《集古今佛道论衡》卷丙:
“贞观二十一年,西域使李义表还,奏称:东天竺童子王所,未有佛法,外道宗盛。臣已告云:‘支那大国未有佛教已前,旧有得圣人说经,在俗流布。但此文不来,若得闻者,必当信奉。’彼王言:‘卿还本国,译为梵言,我欲见之,必道越此徒,传通不晚。’登即下敕,令玄奘法师与诸道士对共译出。”
贞观二十一年(公元647年),即王玄策平定天竺的前一年,李义表归国后报告唐太宗:鸠摩罗王(即童子王)的国家,不信佛教,另外的宗教颇为兴盛;我告诉鸠摩罗王,早在没有佛教之前,中国就已经有了道教,如果了解了道教教义之后,你们一定会皈依的。童子王说,麻烦你们把它翻译成梵文,我想好好学习,如果一定超越其它宗教,再传播不迟。唐太宗下令唐玄奘与蔡晃、成玄英等一起组织翻译。
可见,起初,鸠摩罗王还多少有半信半疑的成分。但是,当王玄策平定天竺之时,他主动担当后勤任务,之后,又当主动献上地图,直接“请老子像及《道德经》”,表明其态度有了根本变化。
此后,他与“五天竺”各国国王一样,始终对大唐朝廷十分恭顺。相关内容参见《唐朝的附属国:印度----五天竺》。
三
鸠摩罗王与其它天竺国表现不同,而中国史籍也称迦摩缕波国为“大秦婆罗门国”,这意味着,当时的中国人是认同他们为同胞的。
“大秦”,本身便意味着与中国有着密切关系。
印度人常以“摩诃至那”称呼中国。《大唐西域记》卷五:
“戒日王劳苦已曰:‘自何国来,将何所欲?’对曰:‘从大唐国来,请求佛法。’王曰:‘大唐国在何方?经途所亘,去斯远近?’对曰:‘当此东北数万余里,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国是也’。”
戒日王问:先生从何而来?来这里做什么?
唐玄奘答:从大唐国来,来学习佛法。
戒日王问:大唐国在哪儿?离我们这里有多远?
唐玄奘答:印度人所说的“摩诃至那国”,就是大唐,位于这儿的东北方,距离几万里。
如前所述,鸠摩罗王也以“摩诃至那国”称呼中国。
“摩诃”,就是“大”;“至那”,就是“秦”。
“摩诃至那”,即:大秦。
摩诃至那、大秦、支那、china、中国,是一个意思。
中华强盛之时,便是“摩诃至那”;衰弱之时,便被省去“摩诃”成为“支那”。如此而已。
在佛教文献中,即便是在中国国内,有西域僧的场合,也常以秦、大秦称呼中国。如《高僧传》卷六:
“晋彭城郡有释道融……融与婆罗门拟相酬抗……融乃列其所读书并秦地经史名目卷部,三倍多之。什(指鸠摩罗什)因嘲之曰:‘君不闻大秦广学,那忽轻尔远来’。婆罗门心愧悔伏。”
这是发生在国内的故事。文中以“秦地”代“国内”;而来自于大月氏的名僧鸠摩罗什,便称中国为“大秦”。
以“大秦”称呼中国,很可能与大月氏有关。世代生活于祁连山的大月氏人,带着对秦人的深刻印象,征服了西亚、南亚的广大地区,随即让“大秦即中国”这一概念在这里扎下了根。
在西域,但凡与中国有着较重的中国风味的国家或者人群,皆被称作大秦。《魏书·大秦传》:
“大秦国……其人端正长大,衣服车旗拟仪中国,故外域谓之大秦。”
“大秦”国名,并不是中国人起的,是来自“外域”。也就是说,是从“外域”翻译过来的。
可以肯定,“大秦婆罗门国”之名,也是来自“外域”,即印度人对他们的称呼。
迦摩缕波国,因为他们明显有别于当地人,故被称为“大秦”;因为不信奉佛教,而是信奉“外道”,故而称之为“大秦婆罗门国”。
而其它信奉景教的“大秦”,则别有一号:拂林。(参阅文末的链接文章)
四
迦摩缕波国人,确实与一般印度人不同。
按唐玄奘的记载,这不同之处,首先表现在人种上。《大唐西域记》卷十:
“迦摩缕波国……语言少异中印度……此国东山阜连接,无大国都,境接西南夷,故其人类蛮獠矣。详问土俗,可二月行,入蜀西南之境。”
唐玄奘发现了迦摩缕波国的几个特点:
第一,这里的语言与中印度有所不同;
第二,这里与中国西南地区接壤,距离中国西南边境只有二个月的路程;
第三,最重要的是,他们与中国南方的族群差不多。
事实证明,唐玄奘所言不虚。
迦摩缕波国与唐代西南地方政权南诏接壤,二者保持着密切联系。唐人樊绰《蛮书》卷十:
“大秦婆罗门国,界永昌北,与弥诺国江西正东安西城楼接界,东去蛮阳苴咩城四十日程。蛮王善之,街来其国。”
迦摩缕波与南诏之间往来频繁,关系友好。
《旧唐书·西戎传》有更多记载:
“有伽没路国,其俗开东门以向日。”
迦摩缕波国人崇拜东方,与中国传统文化高度一致。因此,鸠摩罗王向王玄策提出“请老子像及《道德经》”,就在情理之中了。唐玄奘说这里“事天神”,遗憾的是,他没有描述更多内容。
迦摩缕波国人,与中国傣族人同根同源。《阿萨姆邦的那些人和事阿萨姆纪行之四》(https://www.fmprc.gov.cn/ce/cein/chn/sgxw/t1369823.htm):
“接待我们的印度朋友讲,当地方言称阿萨姆为‘Asom’,就是掸族的意思,与我国的傣族属于同一个民族。穿行在阿萨姆街头,发现这里的民众与我们确实很有‘亲戚像’。在与邦首席秘书会谈时,执掌礼宾行政事务的女士就穿一身传统筒裙装,并告诉我们她就是傣族,让我们倍感亲切,仿佛见到了家乡人。邦首席秘书讲,应邦政府邀请,2014年云南保山市组团到访并参加当地文化节,反响热烈,他也很想去云南看看,邻居毕竟越走越亲啊!
阿萨姆民风淳朴,人民热情好客,许多人主动与我们攀谈,说起中国唐代高僧玄奘游历阿萨姆的故事。这可不是牵强附会,而是确有其事。《大唐西域记》载,公元7世纪,玄奘接受了当地国王拘摩罗(kumāra)的邀请来阿萨姆邦讲经说法,对当时强大繁荣的迦摩缕波王国赞誉有加。无论是当年还是今天,玄奘在阿萨姆都是拥有千万粉丝的‘明星’。玄奘之后,阿萨姆的佛教衰落了,但拜玄奘之福没有消亡。在丁苏吉亚地区,我们探访了这里的佛寺,庙内常有信徒奉烛,香火还挺旺。”
相关文章,点击: